公益服务 > 精准扶贫 > 产业扶贫
-
金秋时节,吴起县白于山区流翠叠金,层林尽染。在吴起县长官庙镇一片上千亩的多功能苹果园里,一排排舒展着枝条的苹果树枝繁叶茂,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眼见一个丰收季来临。“今年全镇挂果园面积5000亩,苹果套袋500万个,苹果产量200万斤,总收入800万元,人均收入1250元。”站在半山腰上,镇长张军指着层层叠叠梯田状的果园自豪的说。长官庙镇把山地苹果作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153户,其中71户贫困户发展山地苹果共720亩,户均有苹果园10亩以上,有力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今年苹果收购价格美,能挣个四至五万元。”在李家沟村,村民李志俊和老伴在自家的院子内正在为苹果分拣、装箱。“自己分级、包装,优质的果子卖上价格,咱也能挣的更多。”老人的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李志俊因为身患慢性疾病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后,他在村两委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发展了16亩果园。2019年,果园零星挂果,收入超过了1万元。“果园产量逐年增长,等进入盛果期,产量比现在能翻两番。”目前,长官庙镇抚育管护果园12000亩,新建园1200亩,建成10个百亩以上标准化示范园,规范管理楸子园2000亩,实现人均2亩苹果园目标,以苹果为主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每个村集体都有自己的果园‘示范’。”李家沟村支书李志斌介绍,全镇7个村流转承包了1000亩果园,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村集体有了钱,可以承担起修补道路、花草保养、卫生保洁等公共职能。”2019年,长官庙镇7个村依靠山地苹果园实现村集体经济毛收入80万元,村级造血功能不断增强。“在长官庙,苹果园是百姓脱贫致富的‘根据地’,是扶贫攻坚的第一线,也是党员干部接受党性锻炼和实践考验的第一线。”张军介绍,在山地苹果产业发展中,各村党支部利用党员大会、村民小组会、下乡入户和微信、短视频等各种方式,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加快群众对苹果产业的认识。“党员带头学习苹果管理技术、带头发展苹果园给百姓示范,目前全镇发展了党员示范户38户。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广大农户对苹果产业的认识和积极性大幅提高。”张军说。“脱贫只是开始。”在张军心里还有个“大计划”,那就是把山地苹果作为农旅融合的关键举措,努力打造农旅融合产业园。“2019年,我们成功举办了吴起县首届山地苹果采摘节,今年举办了山地苹果开园采摘暨消费扶贫启动仪式,效果都非常好。”张军表示今后将结合当地资源,用本土文化风情与田园美景吸引更多客商和游人,实现以果兴旅、以旅旺果,走吉持续的乡村振兴之路。“像我这样,先在树下刨坑30公分左右并施放适量菌药,随后栽下天麻种,然后再覆上些许腐叶,盖上黄土,最后再用腐叶掩盖……完成下种后,要时常注意这窝天麻的湿度、温度及土壤状态。”当记者来到陕西省汉阴县涧池镇东风村时,村里的种植大户李应财正向贫困户徐家兵讲解天麻种植技术要领。今年58岁的徐家兵文化水平不高,妻子患有残疾,加之没有稳定的致富产业,他家曾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像徐家兵一样,因为生产生活条件落后、产业发展简单粗放,东风村440户1355人中,曾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8户731人,是全县有名的深度贫困村。东风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钟琳说,两年前,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驻村工作队队员康治鹏、于清玉刚刚到任的时候,东风村还是一个基础设施较破败、集体资产没积累、产业发展没目标的“薄弱村”“空壳村”“后进村”。在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的帮扶下,一个投资达100万元、占地100亩的天麻种植基地于2018年9月开建。“东风村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种植天麻,加上村里之前也有过零星种植,这个产业很快得到了大家认可。”钟琳说。2017年从外地返村、自身学习能力较强的李应财,成了包括徐家兵在内42户141位贫困群众的“老师”,遇有天麻生长、加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大家都乐意向他请教。徐家兵说,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免费向他提供天麻种子,而李应财作为产业指导员,经常到树林里了解他家的天麻生长情况并耐心讲解新技术,目前他的天麻已经发展到了300多窝,家里生活条件也明显改善。依靠林下产业的发展,徐家兵全家顺利脱贫。现在,东风村42户141位贫困群众依靠种植天麻摆脱了贫困,花椒、蚕桑、拐枣等涉林经济作物,也在这里“落地生根”。这里曾经的贫瘠大山,正在逐渐成为“致富青山”。依靠易地移民搬迁,该村150多户贫困群众也走出了深山,他们也准备在“幸福林”里栽种天麻等经济作物,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带领下,共同致富。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治本之策。为了最大限度发挥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榆阳区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紧密衔接,统筹推进产业扶贫与现代农业发展,巩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发展有优势的特色产业,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够格小康。一、闯出了一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脱贫、奔小康的新路子榆阳区原有贫困村8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5667户33083人,所有贫困村和大部分贫困户,主要集中在资源匮乏、经济薄弱的东南部山区。2013年9月,榆阳区确定在省级贫困村赵家峁村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破解制约农村发展瓶颈,探索发展路径。2014年10月,赵家峁村被确定为陕西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9个试点村之一。经过4年多不懈努力,赵家峁村高质量摘掉了贫困村帽子,一举成为了全省脱贫攻坚、农村党建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开发乡村旅游的示范样板;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从零起步达到4000多万元,集体经济年收益达到330万元;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两次分红220万元,户均分红1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3年增长5.6倍达到16800元。榆阳区始终思考怎样把精准到户扶贫与整乡整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其他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因地制宜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7年7月,在赵家峁村召开区委常委扩大会,专题研究整区推进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抓好赵家峁改革试点促脱贫攻坚的同时,启动了“百村示范、全域推进”三年行动。通过改革,全区所有贫困村和95%以上的非贫困村完成改革,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404个;有60个村合作社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20万元,有效防止了边缘村(户)的“悬崖效应”,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二、推开了一套“3+2+X”的产业扶贫与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体系按照“整乡推进、板块联动”思路,先后实施百万亩粮薯菜、百万头生猪、百万只羊子、百万只家禽等“四个百万”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和万亩优质饲草、万亩优质果树、万亩大漠蔬菜等“三个万亩工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催生高附加值的优势特色产业,提升了产业效益,涌现出了中药材、山药、葡萄、甘薯等一大批规模化特色农业基地。在此基础上,从2019年起,每年投入2亿元,全面实施“3+2+X”产业扶贫行动,发展10万亩优质饲草、10万亩优质果树、10万亩大漠蔬菜,100万只肉羊、10万头肉牛和一批新特优势产业。榆阳区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为纽带,引入工商资本,强化利益联结,探索出“龙头带动+订单收购”“捆绑抱团+合作经营”“土地租赁+返聘务工”“品牌创建+线上线下”“能人引领+托管代养”“专业分工+社会化服务”等产业扶贫模式,把贫困户充分嵌入产业链条和利益链条之中,实现抱团发展、同步小康。通过对36家带贫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给予资金扶持奖励,带动贫困户757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引导推动全区101个重点企业结对帮扶80个贫困村,建成村企合作农业产业基地14个,发展订单农业、推动消费扶贫,累计购销贫困村、贫困户农产品5200余万元;以村集体股份合作社为平台,每个贫困村整合投入30—50万元扶贫资金,因地制宜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示范点73个;培育龙头企业70多家、家庭农场1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80多个、新型职业农民1000多名;249个行政村有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民入股分红总额突破1.76亿元,14275户贫困户受益,31231人实现了稳定脱贫。三、搭建了一列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让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共同奔小康的发展快车2019年,榆阳区与龙头企业中盛集团合作引进百万只湖羊全产业链项目、与陕果集团合作发展山地苹果产业,开辟了大产业扶贫格局。榆阳区人大牵头成立区级农业产业工作专班,结合建设“3+2+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榆阳湖羊全产业链龙头企业与贫困村、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启动实施资产收益扶贫行动,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贫困户(边缘户)”的模式,整体推动产业扶贫做大做强,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年产改变革,产业扶贫攻坚。榆阳区从赵家峁产权制度改革开始,敢于打破农村发展瓶颈,由点及面,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坚持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最大限度的发挥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战斗中的堡垒作用,闯出了一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脱贫、奔小康的新路子,推开了一套“3+2+X”的产业扶贫与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体系,搭建了一列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让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共同奔小康的发展快车,初步实现了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由广种薄收向科学种植、由封闭自足向对外开放、由单一收入向多元增收的历史性转变,走出了一条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全面发展产业扶贫促脱贫致富的“榆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