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服务 > 精准扶贫 > 产业扶贫
-
一大早,李怀有在自家饲料仓中揽了一筐紫花儿苜蓿,倒在羊儿们的食槽中。原本安静的羊圈瞬间被“激活”了。李怀有背着手,笑眯眯地看着羊儿们争食:“这些可是‘财神爷’,一大早,我不吃也得先让它们吃好。” 今年54岁的李怀有家住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曹阳湾村。养羊是这里的传统产业,村里许多人家都是“几辈子上就养羊了”,个头不高、身材瘦削的老李更是一位老羊倌。“我从十六七岁就开始放羊了。”李怀有说,“不过现在变化大,‘老黄历’早就过时了!”靠养羊致富的曹阳湾村群众视羊为珍宝。 荒沙梁与青山头曹阳湾村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几十年前这里远不是如今的景象。那时,16岁的李怀有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得赶着自家的几十只羊上山去。“那时候村子周围的山是秃的,好多地方都是荒沙梁,风一吹眼睛根本睁不开。”李怀有说,“树都没有,太阳再晒、雨再大也没地儿躲。”李怀有说:“放羊可不是个轻省(容易)事情”,在山上苦捱一天,也只能吃窝窝头和稀米汤,偶尔吃顿洋芋蛋、黄米饭才觉得身上有了点劲。人受苦,羊也不好过。山上树少草稀,羊根本吃不饱。为了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1995年横山县政府决定,率先在曹阳湾村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养畜。曹阳湾村的羊被圈了起来,许多村里人开始还很担心,怕割草养不活家里的羊。“没想到羊不上山了,山上的草反而长起来了。”李怀有说。之后,随着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国家生态工程的实施,曹阳湾村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这山上还有我们家几十亩退耕地,我用几年时间都栽上树,现在都已成林了。”李怀有指着周围的青山说。 旧农具与新装备几十年间,随着人们外出上学、工作等,曹阳湾村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不少耕地闲置了下来,这让李怀有有了更多的腾挪空间。现在喂羊,李怀有可不单只靠割草了。“我种了16亩玉米、40多亩沙打旺和紫花儿苜蓿,专门用来喂羊。偶尔再上山割点青草,给羊换换口味。”李怀有说,“我还种了20多亩的谷子、黑豆、高粱、洋芋、油葵,每年吃不完还能往外卖;去年还新增加了8亩多的药材。”这80多亩地,就凭李怀有一人能种得完吗?老李的回答是:“没问题!”在他家的仓库中,还放着几十年前的旧农具——?头、耧车等。“过去种地就靠这些,一天累瘫了也出不了多少活儿。”他说,“这些早就不用了!我收起来留给儿孙,好让他们知道前人咋种地。”李怀有“重点展示”的是他的新农具——一台拖拉机、一辆皮卡车。“为了用好它们,几年前,我专门去考了驾驶证。”他说,“机器比人厉害多了,再加上我给地里都安装了滴灌设备,水肥一体,不用单独施肥,也不怕天旱。现在种地比以前轻松多了,收成也好了很多。”山上的道路都硬化了,车辆、机械通行无阻。李怀有还专门购买了割草机,割起草来腰都不用弯,一会就能收割一大片。他把割下的草装上皮卡车,不一会儿就能运回家。 老记忆与新账本几十年前,横山养的是老品种山羊。李怀有依然记得,一次过年前,家里把他放了一年多的10只羊卖了128元钱。父母拿着这些钱到集市上称了煤油,买了副食,还扯了些布给孩子们做新衣服。“我家里兄弟姐妹11个,我排老九。家里人多,虽然卖了10只羊,但是这些钱还是不够给每个人都做新衣服。我们这些小的就没轮上。”李怀有现在养的是白绒山羊,一共130只。他按羊的大小,分了不同的羊圈。“过去的老品种一年多才能出栏,羊绒也出得少。白绒山羊不到一年就可以出栏,出绒还多。”老李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平均一只母羊一年可产3只羊羔,一只羊羔喂8至10个月就可出栏。近几年,老李家的羊每年产羔量都在八九十只。“横山羊肉”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只羊市场价格1000多元,一年产绒还能再挣300元。扣除成本,老李一年养羊的收入就有10多万元。这还不算药材和杂粮的收益。当有人夸李怀有“能干”时,老李却说:“我就是给羊打个工,挣个辛苦钱。我们家在村里就算中等人家,现在大家日子过得都不错。”这还真不是老李谦虚,曹阳湾村是横山区“白绒山羊”养殖示范村,全村192户、800多人,白绒山羊存栏量达8700多只。老李对现在的日子也有一点“小遗憾”,“可惜我年纪大了。我要是再年轻20岁,我还能种更多的地、养更多的羊。那日子会比现在还美呢!”精准扶贫以来,安康市汉滨区聚合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涉农资金、行业扶贫资金、苏陕协作资金、社会扶贫资金等,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扶贫资产。而在这些资产管理变现中,投入增加和管理滞后的矛盾日渐显现,这一矛盾也直接影响了扶贫资产效益的发挥和群众增收。 汉滨区大胆探索,通过建立“三级联审、三资管理、三级运行、三队两账”的“四个三”机制,有效破解了扶贫资金使用难、资产管理混乱、责任不明晰、运行不通畅、效益不明显难题,从根子上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注入了源头活水。 “三级联审” 资金使用更透明 茨沟镇佛爷岩村产业基础薄弱,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和零散种植烤烟。为帮助群众发展产业,汉滨区整合涉农资金,投入100万元产业引导资金,投入佛爷岩村发展产业。佛爷岩村党支部书记李世军说:“在镇上的牵线搭桥下,我们经过‘一事一议’,为村上找来天瑞塬公司开展帮扶。” 双方经多次接触商讨,最终村集体从村民手里流转了250亩土地,并以250亩土地和100万元产业引导资金为“本钱”,和天瑞塬公司展开合作。茨沟镇镇长鲁波介绍,为确保“拨改投”资金安全,佛爷岩村的这笔钱,是按照“四议两公开”“三级联审”“三榜公示”的程序申报项目、使用资金。 “三级联审”是前置条件,但对引入的市场主体也有评估要求。“三级联审”机制的建立,让佛爷岩村不仅降低了资金使用的风险,而且在产业发展上也产生了实在的经济社会效益。李世军说:“去年我们投入园区的100万元产业引导资金,按6%提取股金红利,分给了村集体,村上经过一事一议,把这6万元又分给了179户贫困户,户均分到了300多元。” 汉滨区按照村集体和企业申请、专家评审、相关部门审核“三级联审”和“三榜公示”的程序,将产业引导资金投入到新型经营主体,确保了扶贫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合规合法。 “三资管理” 建好台账真规范“对村集体资源清理核实,逐一登记造册,建立资源管理台账。日常管理中,我们还对所属资源变动情况实行双向同步登记。”大竹园镇正义村党支部书记侯运建说。今年5月22日,汉滨区召开扶贫资产管理现场会,在规范扶贫资产管理、安全运营、持续增收方面探索新路子,以确保资金真正扶到点上、浇到根上,从而发挥产业扶贫资金效益。通过扶贫项目大排查清理专项行动,汉滨区结合扶贫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台账,对2016年以来使用各级各类扶贫资金实施项目形成的资产分类核查,盘清家底,建立区、镇、村三级台账。区级行业主管部门按项目计划排查形成扶贫资产清单;镇、村对区域内实施的扶贫项目逐一核实,形成镇、村扶贫资产清单。部门、镇办对扶贫资产“双线比对”,比对无误后登记入账。通过加强对全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的“三资管理”,汉滨区建立健全统计管理台账,科学设置登记项目,逐类逐项摸准资产资本信息,确保各级各类扶贫项目投入产权清晰、责任明确。 “三级运行” 盘活资产激活力2018年,利用各方扶贫资金,洪山镇青狮村修建了9处集中供水工程。此后一年,管道破损漏水、水源地淤积、水费不能及时清收、管理人员未尽责等问题,引起群众不满。眼看着这些资产被浪费,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洪山镇大胆探索“协会管理、计量收费、部门帮扶、群众获益”的村级供水管理协会模式,为公益性扶贫资产管理开辟了新路径。近年来,针对公益性扶贫资产的进一步盘活,汉滨区多措并举,建立“三级主责”即区政府、镇政府和村委会的主体责任;“三线管理”,指区政府、镇政府、村委会为一线,区集体股份经济总社(区扶贫资产运营管理公司)、镇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一线,行业部门的有效监管和规范管理为一线,确保了扶贫资产(债、股)产权明晰,资产保值增值和带贫益贫真实,实现了有制度管事,有平台议事,有钱办事,有人干事的“四有”目标,确保资产运营规范安全。目前,全区已对27个镇办392个村进行资产清核,对扶贫资产进行规范管理,构建了覆盖区、镇、村三级运行体系。 “三队两账” 激活企业新动能田成方、林成行、渠相通、路相连。盛夏时节,走进大竹园镇二联村东旭生态茶业基地,以特色茶庄为点,沿蒿坪河两岸硬化路为线,串起的万亩茶园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安康市汉滨区东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利用380万元扶贫资金,在大竹园社区、粮茶村、二联村流转土地600余亩,开展茶叶种植、加工、销售,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万元,辐射带动贫困户201户674人稳定增收。东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单林江介绍:“我们组建了生产劳务队、生产技术队、策划营销队,建立了经营财务账、带贫益贫账,人员招募则按照不低于40%、10%、5%的比例优先考虑当地贫困户,不断扩大产业带贫益贫的实际效果。”汉滨区探索创新经营主体“三队两账”管理模式,凡是投入集体资金的经营主体,必须建立“三队两账”,即生产劳务队、生产技术队、策划营销队,以此来实现企业产业基地有人员、产品加工有技术、产品销售有门路的“产加销”一条龙发展。同时建立了经营财务账、带贫益贫账,促进企业扩大贫困户用工,真实反映经营主体资金投入、运行和贫困户分红情况,由此破解村集体经济“一拨了之、一股了之、一分了之”的难题,不断巩固脱贫成效。近年来,汉滨区通过实行“拨改投、投转股、股分红”和“村有四式,户有八法”等方式,整合大量资金投入产业扶贫,累计完成投资124.29亿元,建设扶贫项目9273个,形成扶贫资产33.34亿元,这些扶贫资产在“四个三”机制保障下,促成全区231个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互助资金协会在不断壮大中,最大限度发挥了扶贫资金的撬动作用。8月5日,走进洛南县古城镇高塬村,老远就听到一阵阵欢声笑语随风飘来,“大家快来尝尝这‘小兰’西瓜,别看它个头小,可吃起来又甜又脆,颜色还黄亮黄亮的!”在高塬村的洛南县宁农瓜果菜专业合作社里,67岁的理事李运山一边热情地招呼前来探讨“致富经”的乡亲们进屋坐,一边高兴地让儿子李江宏端来几盘黄澄澄、水盈盈的西瓜让大伙品尝。看到乡亲们吃着香甜美味的西瓜赞不绝口的样子,李运山和儿子开心极了,因为他们千里迢迢从江宁引进的横溪西瓜试种成功啦!原来,4个月前,在江苏省市区三级科技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南京市江宁区先后派出多名科技专家进驻洛南。他们带着“苏蜜08”“小兰CC010”“苏蜜86”3个优良品种,深入田间地头为当地农民传授西瓜种植技术,还在洛南设立农业科技超市,用实际行动为瓜农们大胆尝试种植新品种树立了信心。如今,首批试种的50亩西瓜已陆续进入采摘期,预计亩产可达1500公斤,亩均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据了解,自2017年苏陕协作对口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洛南县宁洛扶贫联络组积极沟通协调,多次邀请江宁区科技局领导及专家组成员来洛南考察,最终成功将横溪西瓜引进栽植试验示范研究项目列入苏陕协作项目规划,并及时成立洛南县宁农瓜果菜专业合作社,力争把横溪西瓜打造成洛南县苏陕合作的“名片”和科技扶贫的样板,发挥西瓜产业的带贫效果,让贫困户从中得到实惠。当前合作社已经初步运营,涉及农户30余户,其中贫困户10余户,至少可解决100余人的就业问题。“我们引进享誉全国的横溪西瓜,就是想让它在洛南的土地上开花结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加强技术服务和指导,让更多的洛南群众通过西瓜产业步入脱贫奔小康的‘快车道’。”谈到未来发展,江宁区挂职洛南县委常委、副县长刘群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