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服务 > 精准扶贫 > 产业扶贫 > 详情

富平:从养羊“门外汉”到“土专家”

蒲海燕的时间总是排得满满的。为可容纳上千只羊的羊场设计平面图,为有几十只羊的养殖场调理羊群疾病,帮助新入行的养羊户挑选第一批羊,在电话里为乡亲们解答饲料配比问题……如今在富平县刘集镇,十里八村的人遇到养羊的问题都爱向蒲海燕请教,不光因为他有求必应,还因为他羊场经营得好,是让大伙服气的“土专家”。

之前一直搞建筑的蒲海燕进入养羊行业时已经快40岁了,他的“跨界”,要从2012年当选吕当村村委会主任说起。“我们村之所以穷,是因为一直没有产业,乡亲们在房前屋后养几只羊,换个柴米油盐钱,从我还是娃娃时就是这样。”7月20日,蒲海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想为村里蹚出一条奶山羊规模化养殖的路子,让我们村也能有自己的产业。”

2013年,由蒲海燕任理事长的富平县海燕奶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新建的羊场可容纳2000只羊,养殖规模在50只以上的养羊户只需负担各自的饲草和兽药费用即可加入,合作社则通过向乳品公司供奶获得提成。羊场建成之初,蒲海燕及另外15个养羊户的1300多只羊“住”了进来。

搞建筑的蒲海燕转行开羊场的消息传开,不少村民都在观望,因为此前刘集镇几次类似的尝试都惨淡收场。“人家专业的、投资大的都没搞成,你还能搞成?”蒲海燕的朋友劝他。

“做不到规模养殖,怎么发展产业?总得有人带头。”抱着这样的信念,蒲海燕一心想把羊场经营好。但现实很快给这个“门外汉”泼了冷水,羊场高达40%的病死率让蒲海燕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当时羊场每天都有羊死掉,3000多元一只买的羊,这么一只接一只地死,自己又搞不明白是咋回事,心里的难受无法用语言形容。”蒲海燕说。


羊场在亏损,养羊户们拿不出钱买饲草和兽药,羊场要不要坚持开下去成了问题。然而,蒲海燕没有退却,他认准只要把羊养好,一定能走出困境。背负着数百万元银行贷款的压力,他一面想办法筹款,一面自己垫钱保障羊场饲草和兽药的供应。为了节省成本,他还承担起羊场设施的维修工作。

蒲海燕深知,此时的自己是背水一战,尽快掌握养羊技术是唯一的出路。为此,无论工作多繁重,只要听说哪里有培训,他都尽量挤出时间参加。“2014年,我参加的培训至少有50场,当时最大的困惑就是羊场病死率高的问题。”蒲海燕说,“我边听专家授课边琢磨这个问题,琢磨它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处理,然后再通过尝试看这样处理效果怎么样。”经过大量学习和试错,蒲海燕找出了问题的原因在于羊体质较差,由家庭饲养转入羊场统一饲养也需要适应。他据此摸索,逐渐找到了调养的办法,羊场的经营渐渐有了起色。

羊场能正常经营远不是蒲海燕的目标,他不断琢磨可以改进的地方,希望合作社可以在奶山羊规模化养殖上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为了以防病代替治病,他总结出一套有效的疫苗接种办法,羔羊首次免疫时打两轮疫苗的做法将抗体产生率从约50%提高到了90%以上;为了节约成本,他设计制作出羔羊人工哺乳装置,大大缩短了因为羊羔吃奶而耽误母羊卖奶的时间;为了发挥规模效益,他大力推行机械化,连续几年参加杨凌农高会采购先进设备,羊场的机械化提升改造也获得了几十万元的政策支持。

这个“门外汉”的成就,乡亲们都看在眼里,慢慢地,向蒲海燕请教养羊问题的人越来越多,而他也乐于义务为大家服务。“很多先进的做法是经过不断尝试得来的,对小规模的养羊户来说,失败的尝试可能会造成不小的损失,如果我们能先去尝试,别人就能少走弯路。奶山羊养殖要形成产业,单靠一个人能做多少事?羊养好了,规模就能扩大,发展产业奔小康就有希望。”蒲海燕的话朴素又实在。近几年,在蒲海燕的带动下,刘集镇及周边有70余户养羊户单户养殖规模从五六只扩大到二三十只,还有几户从养十来只羊发展到建起了单户养殖规模百只左右的羊场。

如今的蒲海燕,已从当年的“门外汉”,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2019年,蒲海燕被富平县畜牧技术推广中心聘为“富平县奶山羊产业带贫项目培训乡土专家”,这是众多荣誉中他最珍视的一个。“要真能为乡亲们解答养羊的问题,人家才聘你做专家嘛!”说到这,蒲海燕的脸上露出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