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快过节了,买点平利绞股蓝,既给父母准备了节日礼物,又参与消费扶贫。”9月28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王强边扫微信付钱边说。为打通产销对接通道,帮助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经济恢复性增长,平利扶贫产品西安行专场展销在西安交大兴庆校区举办。西安交大扶贫团9个成员单位负责人和派驻平利县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和30家平利企业带着原生态的平利绞股蓝、女娲茶、魔芋、核桃、肉禽等农特产品进行了展销。9月29日,“迎双节、买产品、促脱贫”暨平利县优质农产品进校园线下展销活动在西北大学开展,“平利县第一书记扶贫超市”还在活动上进行了揭牌。“产品刚上不久就销售一空,好多师生要了微信,准备在线上购买。”平利县女娲茗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兴山说。西北大学选派到平利挂职的牛镭表示,近年来,学校通过举办“年货节”、联合校友企业开展“西北大学创客云商互联网+”网上消费扶贫等活动,为平利富硒农产品拓宽了消费扶贫渠道。平利是西安交大和西北大学结对帮扶县。近年来,西安交大和西北大学立足资源优势,选派优秀干部扶贫帮困,联手打造平利农特产品销售平台,在西安建设“第一书记扶贫超市”,实现了农副产品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了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和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平利县着眼于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与长远发展,把消费扶贫作为发展产业、增强“造血能力”的重要手段,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多方拓展销售渠道,探索创新出“多多农园+绞股蓝”、“庖汤宴”、“第一书记扶贫超市”、苏陕协作“扶贫超市O2O”、云端农场等多种消费扶贫举措,消费扶贫经验入选2020年全国消费扶贫优秀典型案例。
金秋时节,陕西各地五谷丰登、硕果累累,一派丰收景象。从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城一路向北,可看到山沟沟里一排排黑色遮阴棚。这些大棚是留坝特产之一西洋参培育种植大棚。由于境内山地垂直差异大,留坝县形成了多种气候小区和生物资源多样性,天然中药材和其他动植物种类繁多,素有“绿色宝库”“天然药库”之美誉。自1981年引种试种西洋参,经过多年研究探索、示范推广,留坝如今已成为西北最大的西洋参种植基地和全国三大西洋参产区之一。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留侯镇闸口石村村民正在采收西洋参。当前,西洋参进入了采收期。在留侯镇闸口石村卢明财家的西洋参地里,十几位乡亲们的欢声笑语中透出秋收的喜悦。“我家的西洋参留床面积7亩,今年采收约2亩,净收入肯定在2万元以上。”卢明财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他将土地流转到留坝县佳仕森中药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公司与他签订返包协议,给予技术支持并收购西洋参,价格按市场行情双方商定。如市场价低于40元/公斤则公司按40元/公斤保护价收购,从而保证了收益。据介绍,留坝西洋参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还获得过国家“星火计划”博览会、科技成果交易会金奖等众多奖项。目前,留坝西洋参留存1700亩,每年采挖400亩左右,年产鲜参200吨,产值2000万元,全县有530余户农户从事西洋参种植。留坝县先后提出“药菌兴县”战略和“四养一林一旅游”产业发展格局,确定由县级领导分管,落实牵头主抓单位,明确了各镇主要领导分管中药产业,将中药材种植任务纳入镇办年度考核占比5%;落实具体干部专门管理,保证了中药产业管理政令畅通,部门之间密切协作、配合。在留坝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不断优化。留坝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对农村土地进行流转,建立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将农户纳入基地;鼓励周边地区农民加入合作社(协会),实行“共同投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合作发展模式,为农户免费提供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目前,留坝县人工栽培十余种中药材,留存总面积1.3万亩左右。该县计划“十四五”时期每年新发展中药材6000亩,年采收4500亩,产值达1.2亿元,农民人均增收3200元以上,到2025年底,全县中药材留存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
今年我养了110多只羊、11头牛。上半年,已卖了30多只羊、两头牛,收入5万多元。今年的羊价还可以,每斤17元,平均一只能卖1000元左右;小羊羔800元一只。再过一个月,那4头母牛还会产下4头小牛。年底前,我还要卖一些牛羊,今年收入10万元不成问题。”2020年9月27日,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巨亭镇赵家坎村的70后“羊倌”吴天明一边给牛羊喂草一边笑呵呵地对笔者说,“这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既能照顾了家庭,还能稳定增收致富……”2020年9月27日,宁强县巨亭镇赵家坎村的吴天明正在圈舍装运羊粪。吴天明家世代居住在海拔约1500多米、交通不便的半山腰上,距离山下的水泥公路至少有8公里,2013年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要想富,先修路。为了改善出行环境和发展养殖业,2013年年初,并不是村组干部的吴天明却主动站出来带领住在山上的10多户农户集资10多万元开始修路。他首先掏了1万多元,还给因修路占了山林、土地的农户赔偿损失,给请来修路的挖机司机等人管吃管住等,前后花了近3万元。经过半年多时间,一条蜿蜒盘旋、平均3米多宽、能开三轮车的土路终于在当年年底就完工了。摘穷帽,靠产业。吴天明家住的山上山林面积大,几乎全是灌木丛,加之种粮食不划算,一些土地荒芜了,当时他家孩子也小,还有70多岁的母亲,因此他和妻子都无法外出打工。他决心利用当地资源养羊养牛脱贫致富。2020年9月27日,宁强县巨亭镇赵家坎村吴天明养殖的牛儿个个膘肥体壮。心动不如行动。2014年,他花了一万多元从外面买了10多只羊回来试养,在他和妻子的精心管护下,第二年下半年就发展到了50多只,以后每年都要增加四、五十只。2016年,在镇村及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到信用社贷了5万元的小额信贷款用于扩建羊圈、买种羊等,当年就发展到260多只。2017年,吴天明又买了3头牛、2头猪喂养……2020年9月20日,宁强县巨亭镇赵家坎村吴天明养殖的羊儿在山上吃草。要致富,学技术。为了全面了解掌握牛羊猪的习性及病情防治等,除了参加镇上、县上举办的种养业培训班之外,吴天明还专门跟人学习兽医技术。他边养边学边实践,不到一年时间就学会了给牛羊猪进行防疫、看病、阉割公羊(牛)等。为了方便买卖牛羊、运送肥料等,他还学会了开三轮车,并购买了两辆三轮、摩托车。2019年12月,宁强县巨亭镇赵家坎村吴天明的妻子正在给羊儿喂食玉米粒。资料图片发展养殖业是件非常辛苦的事。自从养羊以后,吴天明和妻子几乎每天都要早早起来去地里种草割草、运送加工晾晒草料、打扫圈舍等,经常忙到半夜。前些年,吴天明夫妇基本上都是把牛羊赶到山上去放。有时候,那些羊儿跑得飞快,吴天明的妻子赶不上,累得气喘吁吁,甚至还坐上地上哭过。近年来,为了保护生态植被,为了不再那么忙那么累,吴天明夫妇大部分时间都是把羊儿关在圈里养,一星期最多赶到山上去放一、两次。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节省了许多时间。虽然他的妻子没有上过学,但她很勤劳很善良。“说实在话,有时候把人累得真不想再养了。”吴天明的妻子说,“但仔细一想,只要能挣到钱,即使再苦再累我也要坚持住……”2018年9月,宁强县巨亭镇赵家坎村吴天明的妻子正在圈舍里喂猪。资料图片除了养羊养牛养猪之外,夫妇俩还种了几亩地。因为山上野猪越来越多,从2018开始,吴天明索性将几亩地都种上了草料。“虽然我靠养羊、养牛于2018年脱贫了,手头宽裕了,还住上了新房子,但我不能把我的牛羊全卖了。我每年都要留下七八十只羊和五六头牛继续养殖,这样才有稳定的收入……”吴天明说,“除了自己养羊养牛,我还要带动周围更多农户一起通过养羊养牛增收致富……”2020年9月27日,宁强县巨亭镇赵家坎村吴天明养殖的牛羊正在山上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