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服务 > 农业创业 > 成功案例
-
每年种龟销售季节,这样高强度、快节奏的千里奔波,盛老汉都要连续跑上15趟以上,从湖北到广东、浙江、江苏、江西、安徽等省间行程2.1万公里。总有客户问他,你已经是腰缠万贯的老板,为何还要亲自上阵开货车,日夜兼程、风餐露宿。老盛总是笑笑,一车龟苗价值几十万甚至一百多万,安全快速送达是他对养龟大户的承诺。 湖北荆门京山市素有“鄂中绿宝石”的美誉,这里生态农业特色鲜明,中国渔业协会曾授予京山“中国生态龟鳖第一县”的称号。在京山,乃至长江流域,提起乌龟产业,都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种龟大王”——湖北荆门京山市钱场镇盛常斌。 1996年,44岁的盛常斌从汽运业转投农业。1998年,他在京山钱场镇开始建基地探索养龟。到本世纪初,他已被同行称为“全国三大龟王”之一,并注册了“盛老汉”商标。20年来,他搜集繁育了一代、二代百万只野生乌龟种群,建成“国家级乌龟原种场”,成为全国最大的种龟场,每年向全国10多个省市的养殖户供应乌龟苗种500多万只,约占全国市场需求量的1/6。 “盛老汉”乌龟原种来之不易。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只好种龟的价钱抵得上两头牛。十年间,盛常斌跑遍了长江流域十个省份上百个县,走村串户、提篮小买,投资4000多万元求购种龟。自有资金不够,他就采取借款、赊欠、与水产贩子联营等办法日积月累“滚雪球”,为偿还购龟债务他花了整整十年功夫。如今,野生乌龟几近灭绝,盛老汉保存的原种乌龟成了“镇场之宝”。有业内人士测算,“盛老汉”的资产已达数十亿。 每年5月到7月,是乌龟产蛋的高峰期,盛老汉农场100多名职工全员无休,早晨5点就开始忙碌起来。女工们会到池塘边的产蛋棚,用盛老汉特制的耙具,将前夜乌龟爬上岸产的蛋窝找到,仔细取出,码放整齐,及时运送到室内,经过数蛋、筛选、覆土,再进恒温孵化车间,每个环节都会放上经手员工特有的工作纸牌,以便追溯考核绩效。高峰期,一天一人能拣挖3000多枚乌龟蛋。 长年养龟“盛老汉”练就了一身绝活。经过长期实践摸索,盛常斌发现了乌龟孵化规律,可以实现97%的孵化率。他会用温度来调控龟苗生长。母龟生长快,公龟价值高,他通常选择一公配三母。大约90天,孵化车间便可孵出拇指大小、能上市销售的龟苗。 盛常斌告诉记者,龟苗孵出后,一般有三种人工养殖模式:温室养殖、温室转外塘养殖、野生放养。乌龟在温室长得快,平均一年可长7两左右,但经济效益相对不高。而外塘、野生养的乌龟生长虽慢,但食用、药用价值较高。 在农村,龟鳖养殖是个高经济价值产业,每亩纯利润可超2万元。2013年左右,稻田综合种养成为湖北高效农业的标杆。盛常斌在钱场镇的荆条村、吴岭村等村流转稻田5000余亩,以投放乌龟为主,兼养小龙虾、鳖、泥鳅、鳝鱼等水产品,稻田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实施绿色生态种养,接近野生放养品质。 盛常斌对自己非常“抠门”,跑长途运输时不舍得下馆子、住旅社,饿了就垫几块饼干,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但他对客户、对农民却慷慨大方。他把乌龟养殖技术手把手传授给全国各地的客户,累计向荆条村等村组捐款300多万元用基础设施建设,承担了23户贫困户的脱贫扶志任务,每年都要在周边村组用工上百人,支付农民工工资500多万元。周边村组的3类人可优先到盛老汉农场就业,一是身体残疾但不影响做事,二是贫困户,三是上访户。2015年,盛常斌以盛老汉家庭农场为发起人,吸纳321户农民以土地入股成立了京山盛老汉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农民每亩可获得保底600斤稻谷的土地收入,年末还可以分享合作社的二次分红收入。 盛常斌一生喜好劳动,喜欢土地。他从部队退伍后从事运输业,就因工作积极被选为汽车运输队长,他带领的车队曾创下过60万公里无大修记录。他办过皮蛋厂,尝试过鸭鱼共养,钻研养龟后,每天巡场下田,干得不亦乐乎。他认为,在基层做农业关键在持之以恒,不仅要西服领带跑市场,当解开袖扣卷起袖子时,还要看手臂皮肤是不是被晒黑了,看是不是亲自在干活。“盛老汉”种龟场有6台小汽车和货车、洒水车、压路机、推土机、叉车、拖拉机等机动车11辆,却没有一个专职司机,全是盛常斌一人亲自驾驶。 民间常把乌龟作为长寿的标志,有龟鹤延年的说法。乌龟药食同源,其养生用药等功能正在进一步开发。盛常斌说,20年来,国家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农业综合开发、融资贷款等项目上给予过盛老汉农场大力支持。 近年来,盛老汉家庭农场获得了多项国家级荣誉:国家级乌龟原种场,中国驰名商标,农业农村部批准的“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中国水产学会命名的“全国水产科普教育基地”,中国旅游协会乡村旅游分会认定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全国6省50多个单位3000多人次到盛老汉家庭农场考察取经。 钱场镇党委书记祝关宏说,下一步,在京山市的支持下,钱场镇将更大限度地发挥盛老汉家庭农场的示范引领效应,规划建设玄武小镇,打造包含生态田园观光、健康养老休闲、配套餐饮酒店、农耕文化体验、龟鳖博物馆、农产品展销风情街等特色旅游、休闲度假的“稻田公园”,让盛老汉家庭农场的发展成果共享给更多的老百姓。山东高唐县琉璃寺镇毛庄村村民崔在强靠养殖蛋鸡走出了一条致富路,从最初打工年收入不足2万元到现在创业年收入20万元,他养殖蛋鸡的规模越来越大,效益也越来越好。踏实肯干的崔在强,还当选了村党支部书记,他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青春作筏 实践创业 每天清晨5点左右,崔在强到鸡棚内,用遥控器打开自动上料机,新的一天便开始了。 国庆节前,记者在占地15亩的养鸡棚内见到崔在强时,他正在作喂养记录。“大学毕业后打了9年工,父亲身体有病,创业也有风险,所以创业的事一直也没有付诸实践。父亲去世后,家里一直不宽裕,压力很大。后来听说搞养殖业有优惠政策,看到邻村养鸡的效益挺好,自己就想试试。”崔在强说,从2010年筹资、选址,承包场地、修建鸡棚,一直到成立养殖合作社,这其中有艰辛也有收获。克服困难 收获喜悦 在鸡棚附近那不足30平方米的简易砖房内,放置着崔在强夫妇的全部家当,他们二人省吃俭用,将全部心血放在了蛋鸡养殖上,有时候忙起来甚至顾不上吃饭,创业的艰辛可见一斑。 尽管在养殖前请了专家和养殖大户进行指导,但由于没掌握通风技巧,第一批蛋鸡出栏时,崔在强损失了5万多元。对于当时并不富裕的崔在强来说,损失无疑是巨大的,但他并没有气馁。他到周围其他养殖专业户那里学习,并上网查资料,坚持观察蛋鸡成长并记录,终于有了丰富的养殖经验。他认为,什么困难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心。也正是在这句话的激励下,崔在强一步步走向了成功。如今,崔在强联合本村4名村民,成立了琉璃寺镇富华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共有5个养鸡棚,占地2700平方米,存栏量2.5万余只,日产蛋2100余斤。“当前市场价4块7毛钱一斤,快过节了,销路更不用愁了。现在的生活是以前不敢想象的,算是苦尽甘来了。”崔在强说。感恩家乡 带头致富 “现在除了来打工的村民,来学习养殖经验的村民回去自己养殖的也不少。”崔在强介绍说。 毛庄村村民刘英说,她除了种地,闲时还在鸡棚打工,一天只工作3个小时,一天60元,不仅提高了收入,还可以学习养殖经验。村民崔志和说:“崔志强为人温和,能吃苦,踏实肯干,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养殖经验。希望能搭着政策的顺风车,多赚点钱,过上好日子。” 从创业至今,崔在强没有一天不考虑如何将自己的蛋鸡养殖业做得更大更好。在这个40岁的农家汉子心里,一直装着沉甸甸的责任,一是如何让自己的创业路走得更宽更远,二是他希望更多的人学到蛋鸡养殖技术和经验,帮助村民增收致富。“村民选我当支部书记,就是信任我,我更得加把劲儿,让更多的村民尽快致富。下一步我们合作社计划将鸡棚扩大到8个,将存栏量提高到4万只,同时吸纳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共同学习,共同致富。”崔在强说。源自农村大众报。近日,在重庆南川区水江镇劳动社区5组的禾田蛙养殖基地,笔者看到,一大片田块被白色的纤维网一小块一小块地围起来,上面盖着防鸟网,放眼望去,如同白色的轻纱笼罩在田野上。 远远地听到养殖场里蛙声一片,特别热闹。而当人们走近时,却听见另一种响动,原本蹲在喂食床上晒太阳的禾田蛙,争先恐后地跳进水中隐藏起来。 “今年3月份下苗,8月就开始出蛙,都是客商来我这里收,批发1斤能卖到12元,已经卖出去6万多斤了。”基地负责人熊世财一边观察青蛙的生长情况,一边检查防逃网结不结实。 熊世财介绍,禾田蛙就是我们常见的青蛙,经过人工驯化技术养殖的禾田蛙,生长快,产量高,亩产能达到4000多斤,经济价值高。10多年前,熊世财曾和其他村民一道去新疆摘棉花,成为“摘花工”。 后来,他又长期在新疆帮着别人种土豆。在那段时间,精明的他学到了良种土豆下种、管理、收获等全套技术。 2013年,熊世财回到了南川,成立广财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山王坪镇流转了300亩土地开始种土豆。 在技术上,他充分发挥学到的知识,选用优良品种,采用选种切块催芽、地膜覆盖栽培、施肥提苗等技术,亩产平均达到五六千斤,成为当地的“土豆大王”。 “土豆最好是轮作,每年都要到处租用土地,因此我想在种土豆的同时,搞一些其他的产业。”熊世才看准市场上禾田蛙供应少、需求量大这个商机,决定投资养殖禾田蛙。 他专门跑到外地去拜师求艺,学习养蛙的技术。经过3个多月的学习和实践,熊世财基本掌握了养蛙技术。 去年,熊世财与人合伙,投入118万元,建起60多亩禾田蛙养殖基地。 熊世财按照科学养蛙的要求,在田块上挖养殖池,加装防逃网、防鸟网。 生态市场要兼顾 过去,由于人们滥捕自然生长的稻田蛙,让蛙肉进入餐桌,导致野生的青蛙数量急剧减少。为了更好地保护野生蛙资源,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了保护野生稻田蛙的法律法规。 熊世财说,人工饲养禾田蛙,既满足市场对蛙类的需求,改善人们的生活,又能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平衡。 笔者发现,不少养殖池里,都有水稻收割后留下的稻桩。熊世财解释说,除了这些稻桩,有的养殖池里还种植了水稻,是为了模拟青蛙生长的环境,水稻田可以给青蛙提供食物,而青蛙在里面也能防虫和肥田。 带动大家共致富 这段时间正是青蛙大量上市的时节,除商贩们的大批量收购外,周围的一些农家乐餐馆,也纷纷下了订单。有时候,熊世财一早上就要捕捉近千斤的禾田蛙供应市场。 熊世财现在的养殖规模在60多亩,有100多个池子,每亩纯收入1万多元。不过熊世财说,作为特种养殖项目,禾田蛙养殖投入成本比较高,养殖风险并不小。 禾田蛙养殖防病很关键,一旦生病,就容易蔓延,很难救活,所以平时的防病措施要相当到位才行。 另外,养殖池要加装防逃网防青蛙外逃。像白鹭等许多鸟都是青蛙的天敌,加装防鸟网也非常重要。 如果要养殖禾田蛙,需要到当地林业部门办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如果跨地区销售的话,还需要办理相关的检疫手续。 目前,熊世财的禾田蛙养殖发展得不错,“下一步,我们还将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带动当地农户一起养蛙。”熊世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