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服务 > 精准扶贫 > 产业扶贫
-
“虎成小伙有股‘虎’劲!他从外地打工回乡创业,大搞养殖业,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专业户。”提起焦虎成,永寿县渠子镇芦堡村群众纷纷竖起了大拇指。37岁的焦虎成出生在永寿县渠子镇芦堡村,这里沟壑纵横、交通不便,村里人的日子都过得很恓惶。因为不想再过穷日子,小学毕业后,焦虎成就只身闯北京、奔西安,先后在多家建筑工地打工20载。焦虎成给羊喂食“我曾在一家工地,连续五昼夜干活,那个月我挣了1万多元。打工期间,我结识了妻子并于2010年完婚,育有一双儿女,日子终于有了点起色。谁知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春,母亲突患大病,住院化疗3个多月,花去医药费10余万元,我东拼西凑地借了不少钱,母亲总算出了院。”7月25日,焦虎成在养殖场内一边忙着手边的活计,一边给记者讲述过往的经历。百善孝为先。也正是母亲的一场大病,在外漂泊的游子才有了回乡创业和就近照顾父母的念头。经过反复斟酌,他决定从事养牛业。父亲焦平常一听极不认同,一是认为儿子没经验,二是前期要投入不少钱,风险太大。所以,好些天里,父子俩虽在同一屋檐下,两人互不搭理、形同陌路。“我总觉得趁自己年轻,要敢想、敢闯、敢干。”焦虎成坚定地说。焦虎成从网上看到山西忻州有卖西门塔尔花牛的,该品种花牛生长快、耐粗饲,适合大面积饲养,一般养殖户购买3月龄牛犊,饲养一年就能出栏。于是,他怀揣多年积攒的4万多元,只身前往山西忻州一家牛场,几经讨价还价,选购了11头牛犊,最终以每头3800元成交并当即装车,日夜兼程、顺利抵家。回家当日,家门口被前来看热闹的群众围得水泄不通。这个说:“虎成,一次买进11头牛,真牛!”那个道:“虎成,这些牛犊又瘦又小,能养成吗?”父亲看牛已买回,极不情愿地帮着把牛牵回院落。多亏农家有柴房和不大不小的后院,总算是把11头牛犊安顿下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此后,一家人围着牛犊团团转,忙着粉碎草料,把大小脸盆、洗衣盆等家什都当食槽用。原先空旷的院落,霎时全被草料、盆罐摆满了。加之人手少,一天到晚牛叫声不断,宽敞清静的院落瞬间热闹非凡。“养牛不怕出力流汗,不嫌劳心费神,怕只怕牛出问题!”焦虎成说。没过多久,其中一头牛就病倒了,焦虎成原以为是他喂得不妥,后来多方打听,才知是牛犊在换水土。随着牛犊一天天健康成长,焦虎成家的院落显得有些狭小,他这才搬到离家7里外的赵家沟底。赵家沟曾是一个老林场,山大沟深、林木茂盛,蜿蜒流淌的泾河,成了永寿县和彬州市之间的界河。离河床10多米高处有块空场地,崖面有几孔破旧窑洞,早年是林场巡山人和伐木工劳作休息的场所。但这里因禁止采伐、护林扩绿,窑洞已废弃多年,焦虎成认准此处是“天然牧场”。2016年秋,夫妻二人与牛群一同落脚沟底,并扩大规模,养殖羊和猪等,其饲养方式为完全散养。养得久了,只要焦虎成吹个口哨,牛羊就会随音撒欢回“家”。“小两口吃苦咧!”父亲焦平常话语里满是心疼,“前年冬天,下了一场多年未见的大雪,向牛场运送饲料的农用车无法通行,只有靠人工输送。七里山路,大雪封山,儿媳一人用锨在前面铲雪开路,儿子肩头扛着130斤重的玉米袋,脖项还挂着馍兜兜,一步一个脚印走着。最操心的是下沟底要经过一处45度的盘山路,路滑得不行,又要负重前行,娃们不知跌了多少跤。山沟积雪短时间很难消融,前后历时1月,儿子天天向沟底背玉米,硬是将家中1万多斤玉米背进沟。”如今焦虎成家的11亩地,5亩麦子是自家口粮,5亩玉米专供养殖场,在剩余的1亩地里,他率先在全村种植中药材柴胡,收入可观。转眼过去3年多,他的花牛已由当初的11头繁育发展到42头,他还养了100多只布尔山羊、10余头猪,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状元”。十里八乡从事养殖业的贫困户慕名前来取经,他有求必应、毫无保留。去年,他还被村、镇先后评为“扶志扶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下一步,我打算试养驴和梅花鹿,扩大养殖品种,预计再有2年我会将养殖场迁回塬上,力争打造一个规模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新型养殖场。那时,我就要赶着牛羊奔小康咧!”焦虎成欣喜地表示。为了巩固产业扶贫效果,解决产业帮扶最后一公里难题,确保脱贫攻坚圆满收官。西安市农业培训中心于2020年7月28日—7月31日,在蓝田县蓬腾现代农业示范园举办了西安市高素质农民帮扶贫困户师资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学员分别来自周至、蓝田等8个涉农区高素质农民帮扶贫困户老师100余人。西安市农业培训中心通过召开市县农广校、村级三委会座谈会,调研走访省市级贫困村干部组长、高素质农民帮扶老师、贫困户等形式,及时了解掌握高素质农民帮扶贫困工作的难点和困难,结合实际设置了培训课程,内容涵盖了农业法律法规、扶贫政策,农产品电商营销、产业技术帮扶技巧和如何做好魅力教师等内容,全面提升高素质农民帮扶贫困户师资工作水平。2020年7月28日首先举办了《西安市高素质农民帮扶贫困户开班仪式》,灞桥区农广校校长介绍了产业帮扶工作经验,周至县、蓝田县农广校校长做了表态发言,西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级领导周新民同志做了动员讲话,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任务,让全体与会人员形成了共识。开班仪式结束后,周新民同志为学员们讲授了《加快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课程,详细讲解了产业发展、产业扶贫等方面的政策、通过数字对比讲授了西安市粮食、蔬菜、畜牧业、果业、苗木花卉、休闲农业等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利用国内外典型案例为学员们讲述了现代农业、智慧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学员们开阔了知识视野,掌握了农业法律政策和现代农业知识。7月29日全天聘请了西安邮电大学赵宁老师为学员们讲授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思维的建立》,通过典型案例讲解,让学员重新树立了新媒体的思维和意识,通过现场与学员互动、通过才艺表演、讲述农产品故事等方式直观传授了新媒体应用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抖音、直播、快手等新媒体文案设计、宣传语言设计、录音录播的技术水平。7月30日上午聘请了陕西省高素质农民专家库张创新高级农艺师为学员们讲授了《掌握西安果业技术,有效开展产业帮扶》,详细讲述了西安市果业特色、提高果品质量的技术经验和手段、果业扶贫的模式探索和果业技术帮扶的技术着力点等内容,让学员们茅塞顿开、受益匪浅。7月30日下午,举办了产业帮扶经验交流分享,来自8个区县扶贫一线的16名高素质农民,介绍了自己产业扶贫工作经验,学员们经验分享紧扣主题、亮点突出、经验丰富,收到了比、学、赶、超、帮的良好效果。7月31日上午聘请欧亚学院颜珺老师为学员们讲授了《高素质农民的素养与魅力教师的提升》,通过师生互动、 学员互动等教学方式,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为学员讲述了高素质农民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教会学员们巧妙开展教学指导、产业帮扶等工作,提高了学员们的综合素养。通过为期四天的培训,坚定了学员们积极开展产业帮扶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决心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结合农时农事帮助贫困户搞好农业生产,运用新媒体,开展农产品宣传,促进贫困户农产品销售,帮助他们早脱贫、真脱贫、脱真贫。作者:刘 燕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平利县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增收的治本之策,坚持茶饮产业率先突破不动摇,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贫困群众稳定实现了“人均一亩园、户均一万元”的目标。平利县系统谋划产业扶贫,在产业选择上,以茶产业为重点,以生态猪、绞股蓝、富硒粮油、中药材为补充,实现了产业发展质的飞跃。在推进落实上,大力实施“一村一业一企(园、社)”,构建了横向联合兴产业、纵向对接贫困户的精准扶贫体系。平利县以土地流转为抓手,积极引导贫困户通过转包、出租等方式将土地流转给经营主体发展产业,推进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持续做大产业基地,着力建好现代农业园区。截至目前,全县建设镇党政主要领导 200 亩标准化茶园示范点 60 个以上,建成现代农业园区 152 个。各级园区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和产品回购等形式带动 5956 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同时,平利县每年安排县本级财政资金 3000 万元,优先扶持以茶叶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产业。累计为贫困户发放“5321”产业扶贫贴息贷款 3.4 亿元。加大帮扶力度,打造扶贫企业航母。目前,以茶叶为重点成功创建创国家级龙头企业 1 家,省市级龙头企业 45 家,与 2372 户贫困户一对一签订 5 年以上帮扶协议。在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工作中,平利县突出“四个强化”,即强化责任落实、强化利益联结、强化考核评比、强化政策激励,把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数量和效果作为衡量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标尺,以增收目标完成率、帮扶对象精准率、技术培训合格率和群众满意度“三率一度”为主要考核内容,把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接受社会监督,让扶贫做得好的企业政治上得荣誉、社会上树美誉、发展上有机遇。此外,平利县按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总体要求,在 2019 年底已完成 137 个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对 79 个贫困村注入财政配股资金 6405 万元,选配承接主体 173 家,对12421 户贫困户,按照每户 5000 元标准量化折股,实现带动贫困村、贫困户每年分红增收 448.35 万元。今年,为非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注资 2688 万元,不断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各项管理制度和规范运营,促进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保障贫困户稳定增收。平利县坚持“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的系统思维,针对产业扶贫关键症结,建立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着眼长远的有效机制,目前,全县 12053 户产业脱贫户已全部落实了产业扶贫措施,县内 222 家市场主体通过劳务用工带动 3101 人、83 家新社区工厂为贫困户稳定提供用工岗位6000 余个,贫困农民工转移就业 21452 人,为今年稳定增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