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服务 > 精准扶贫 > 产业扶贫
-
“我们这个澄城华星大樱桃产业园,是以发展高标准化绿色种植示范基地、组培脱毒苗木繁育、大樱桃深加工产业链延伸、种养结合绿色循环农业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型园区,占地2000亩,比我们前几年建的澄城润强樱桃园设施更完善,生产更现代化。我们将全力把产业园建成中国樱桃第一县的品牌高地。”站在现代化的产业园里,园区负责人刘美勤自信满满地对记者说。骄阳似火的8月,记者冒着酷暑,深入传统农业大县澄城采访,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该县干部群众以品牌建设为抓手,奋力实干的昂扬斗志。“澄城县苹果种植面积40万亩,年产量44万吨,年产值17亿元。但与洛川苹果、白水苹果相比,我们没有多少优势。按照‘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强’的原则,苹果不是澄城的强项,樱桃才是澄城的强项和王牌。从去年起,经过全国顶级专家的充分论证和全国知名农业品牌战略规划团队的顶层设计,县委、县政府决定从产业脱贫抓起,寻求澄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大胆地提出打造‘中国樱桃第一县’的宏伟目标,这让澄城人非常振奋,大家不约而同地认为‘牵住了牛鼻子’。”澄城县委书记王万庆说。澄城县土壤肥厚、温差适中,是全国公认的大樱桃优质产区。目前,全县栽植樱桃9万亩,年产量3万多吨,年产值8亿元。澄城樱桃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入选陕西十大金口碑农产品,荣获全国樱桃金樱奖、中国优秀果品区域公用品牌10强。樱桃产业已经成为澄城的一张亮丽名片。“现在全国的樱桃产区很多,但澄城樱桃的品质,在全国有良好口碑。澄城樱桃不像别处的樱桃那样酸甜,而是纯甜,很受市场青睐。澄城樱桃在市场上的口碑响当当。”四川眉山客商魏先生说。据介绍,澄城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且土壤肥厚,完全满足樱桃喜光、喜肥、喜温的特点。因此,澄城县生产的樱桃不但果个大,而且口感好,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加上各类设施和温室大棚不断推广,澄城樱桃比别处上市早、下市晚,销售周期延长3个月以上。澄城县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樱桃连片栽植区和全国种植樱桃面积最大的县区,樱桃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我们郭家庄村樱桃面积3500亩,每年全村收入7000万元,人均收入3万元,群众实实在在脱贫了致富了。”郭家庄村村委会负责人说。为了增强澄城樱桃的市场竞争力,澄城县率先在产区推广节水技术和旱作技术,切实改善樱桃种植的基础条件,持续推进樱桃试验站进行砧木品种试验示范,加快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我们园区培育新的砧木后,再培育新的品种,为果农提供纯正的脱毒苗。一年大概可提供30万株到50万株苗,保证全县樱桃都是最新最优的品种。”刘美勤说。前不久,首届中国·澄城樱桃云营销季、陕西水果网络特色季活动在澄城盛大启航。“到2022年,我们全县樱桃面积力争达到10万亩以上,年产量达到15万吨以上,年产值实现20亿元,把澄城打造成中国樱桃第一县。让老百姓享受甜蜜果实带来的甜蜜幸福生活,把小樱桃做成大产业。”王万庆说。靖边县小河镇人大主席哈喜梅是位80后乡镇干部,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扎根基层。2018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她又挑起全镇扶贫工作的重担,夜以继日地奔赴在脱贫攻坚一线,被当地群众称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铁娘子”。在哈喜梅的带领下,截至目前,小河镇有215户699人脱贫,剩余的一个贫困村顺利退出,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哈喜梅在贫困群众家里了解搬迁情况“脱贫攻坚是场没有硝烟的硬仗,没有退路可走,我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哈喜梅在记事本上这样写道。为尽快熟悉扶贫工作,哈喜梅白天走村入户,解决难题;晚上梳理白天的见闻,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记在小本子上。“白+黑”“5+2”成为她的工作常态。哈喜梅常说,既然干了,就要不辱使命,想办法摸清致贫“底子”,开好脱贫“方子”,找准致富“点子”,走对发展“路子”,真正让贫困户脱贫致富,这样才不负群众的期望。小河镇有个叫龙城寺的峡谷景观,峡谷鬼斧神工,奇险峻美,但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为了开发这一自然景观,2016年,小河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计划修建一条8.9公里的旅游道路,与龙洲丹霞景观、小河会议旧址等景点形成旅游环线。但这条路不好修,一是沿途涉及很多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征地、挖树、拆迁,而且没有补偿款,只能一户户地做协调工作;二是施工机械进不去,只能人工开凿,施工量非常大。修建该路时,哈喜梅白天找群众在地里协商,协商不通晚上再去群众家里继续协商,讲政策、说人情,几乎每户都要协调六七次。有户人家,妻子和丈夫不断反悔,故意跟她打“迂回战”,她反复跑了十来次,对方才最终同意修路。为了修通这条路,她不知受了多少委屈,最后凭着一份为群众办实事的决心,用了大半年时间才将这条路修通。随着这条旅游线路的开通,龙城寺周边的农户养起了大雁,建起了农家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深深的峡谷,潺潺的流水,还有一群群振翅飞过峡谷上空的大雁,这优美的画面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多年来,哈喜梅几乎把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脱贫攻坚上,和当地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李秀莲是小河镇红石湾村的贫困群众,平时靠打零工维持生计,丈夫瘫痪在床,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一家人住在简陋的出租屋里,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哈喜梅了解到她家的情况后,鼓励李秀莲回乡创业。第一年,哈喜梅通过扶贫政策为李秀莲家修建起崭新的楼板房,接着修建了羊圈、猪圈,还为她家购买了上万元的种羊。李秀莲感觉日子有奔头了,天天在地里忙碌,在圈里饲养猪羊,去年她家的经济收入达到2万元。现在,李秀莲的两个孩子已顺利大学毕业,都有了一份工作,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幸福。李秀莲握着哈喜梅的手说:“这辈子我就把你当成亲人了,不是你给我鼓劲,一路帮扶,我现在恐怕都抬不起头来。”在哈喜梅的帮扶下,如今红石湾村已退出贫困村行列,人均年纯收入由当初的8000元增长到1.14万元。扶贫本就艰难,对于身为女性的哈喜梅来说更是不易,其中的辛酸和委屈只有自己知道。2018年7月的一天傍晚,哈喜梅正在单位加班,4岁的女儿在视频里说,她太想妈妈了,如果妈妈不能回家就在视频里给她讲个故事。哈喜梅看着女儿可怜巴巴的样子,眼泪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她打算当天无论如何也要回家看看孩子,她已经连续3周没有回家了。但当哈喜梅刚回到家时,单位又给她安排了紧急扶贫任务,她还没顾得上吃一口热饭又匆匆赶回单位,落实完工作已是深夜了。回家后,女儿在枕头边给她留了张纸条:“妈妈你不守诺言,老是骗我,你不知道我好想你!”那一刻,她再也没有“铁娘子”般的坚强,拿着纸条流下了泪水。看着自家地里的苹果长势旺盛,杨天军(左一)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一场大雨过后,塬上8亩苹果长势愈发喜人。看着前几天刚疏完花的果树长出小拳头般大小的青苹果,麟游县九成宫镇御驾塬村村民杨天军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这场雨不仅浇在渴望收获的苹果地里,也浇在了杨天军的心坎上。早上5时多,天刚一亮,杨天军就匆匆起床,给患病多年的老伴何桂香穿衣、洗漱、做饭。安顿好家里后,他拿着剪枝工具来到离家500多米的苹果地里。尽管雨后的田间泥泞不堪,但看着一棵棵挂果的苹果树,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前些年,说起杨天军,村民对他的印象是“不爱说话,日子过得一团糟”。2003年,杨天军妻子何桂香突发脑出血,经过治疗后落下了肢体偏瘫的后遗症。面对妻子的治疗费用和3个孩子高昂的学费,杨天军越来越消沉,一家5口的生活一落千丈,只能靠连年吃低保维持生计。2015年,杨天军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镇村两级帮扶干部为了重振他生活的信心,三天上门一小访、五天入户一大访成了工作常态。扶贫先扶志。针对他家的情况,帮扶干部在了解杨天军思想波动后一次次找他谈心,帮他想办法。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杨天军对生活逐渐重拾了信心。打铁得趁热,镇上帮扶干部又给他送去了果树苗,村党支部书记动员他发展养殖,杨天军动心了。2016年初,栽下8亩苹果树后,他用家里不多的钱买来5只母羊打算慢慢繁育,继而扩大养殖规模。这时,村党支部书记吕锁怀上门了:“5只是养,20只也是养,要想把日子过好,就要大胆去干,有啥困难,村上给你想办法解决。”就这样,在村干部的动员和帮助下,杨天军又买来20只母羊。当年底,30多只羊羔卖出后,杨天军看到了脱贫的希望。从此,杨天军除了按时节管护8亩苹果树外,每天就是精心饲养自己的25只母羊。从果树管护到养殖防疫,闲暇时,他找来书本学习,还积极参加县上举办的相关技术培训。就这样,杨天军在脱贫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勤勤恳恳,一点都不马虎。近几年,随着3个孩子相继外出打工挣钱,杨天军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日子越过越像样。2018年底,杨天军一家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